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

打工度假變調 千名台女澳洲賣淫

台灣青年赴澳洲打工度假人數逐年暴增,卻有女生受不了高薪誘惑,赴澳後下海賣淫。《蘋果》直擊澳洲第4大城伯斯的陪酒KTV、半套性交易按摩店,以及網路應召,都有正港台妹。估計澳洲開放台灣青年打工度假9年來,至少上千台灣女生「假打工、真賣淫」。記者詢問為何不到農場打工?這些多自稱大學畢業的女生回答因為賺錢輕鬆,還有人說到農場「會曬黑呀!」
澳洲於2004年和台灣簽署「澳台雙邊打工度假簽證」,開放18至30歲青年申請一年效期簽證,鼓勵度假期間工作貼補旅費,符合規定者可延長一年;據澳洲移民局統計,9年來台灣赴澳打工度假人數逾10萬,去年有逾3萬5千人,僅次於英國,排名第二。 

合法拼領8萬周薪

伯斯(Perth)位於西澳洲,約200萬人口,現有約3千名台灣背包客停留打工,多從事農業及觀光,人數僅次於雪梨、墨爾本、布里斯本。
《蘋果》接獲背包客爆料,指有赴澳女生明著打工、暗地賣淫,以伯斯最盛,「敗壞台灣名譽,Working Holiday(打工度假)變Fucking Holiday(打砲度假)!」記者本月2至9日赴伯斯調查,發現當地陪酒KTV、半套按摩店、應召網競飄台味,果真有台妹下海。
在澳洲性交易合法,據了解,在伯斯下海能輕易賺入周薪上千澳幣(約2萬7千元台幣),3千澳幣(約8萬1千元台幣)也非難事,比在農場、餐廳打工,拿澳洲規定的全職最低周薪606澳幣(約1萬6400元台幣)多得多。 

「怕曬黑」不去農場

伯斯North Bridge北橋區為華人聚集地,當地龍門餐廳兼營伯斯最大KTV,招牌中英對照,有來自中國、台灣、香港的小姐坐檯,因客人多是當地華人或中國、香港富二代,說國語就行。
在該KTV陪酒的長腿台妹Angel約27歲,畢業於一家科技大學,原在台灣咖啡廳打工;她說喜歡四處遊玩,才申請打工度假簽證抵澳5天。記者問她為何不去農場打工?她笑說:「如果我去就會曬黑呀!」隨即撒嬌勸酒。
該店小姐坐檯一小時60澳幣(約1620元台幣),酒水另計。小姐時薪30澳幣(約810元台幣),促銷酒能抽成,性交易約300澳幣(約8100元台幣),小姐全拿,上班一天加性交易可賺600澳幣(約1萬6200元台幣)。 
辛苦賺錢
赴澳打工度假的台灣背包客多在農場工作。
暗藏春色
澳洲伯斯北橋區的龍門餐廳,附設伯斯最大的KTV。

背包客:覺得丟臉

記者另在伯斯當地應召網「beautiful companions(美女相伴)」上,發現約60名台灣女生以撩人照片攬客,記者聯繫上一名28歲、自稱Gigi的台妹,應召價碼200澳幣(約5400元台幣),加價100澳幣(約2700元台幣)可看我國護照。Gigi說,她赴澳前在酒吧陪酒,身體愈喝愈差,申請打工度假就是要賺錢回去。
對於台灣女生在澳賣淫,台灣背包客Amy說,有澳洲朋友告訴她「台灣女生很easy(隨便),為了賺錢,什麼都願意做。」她覺得很丟臉。澳洲人James則說,半套按摩店在西澳有很大市場,「因為這裡很多礦工,習慣以此紓壓。」
《蘋果》詢問澳洲駐台辦事處台灣女生赴澳賣淫事,該處以聲明稿回覆,性交易工作在澳洲合法,只要持有效簽證,不違反簽證規範的工作條件並遵守澳洲法律,來自海外性工作者可合法在澳洲工作。 
大秀護照
拿打工度假簽證赴澳的台妹Gigi在應召網賣淫,還向記者出示台灣護照,證明來自台灣。
網站攬客
澳洲伯斯當地應召網,有近60名應召女孩自稱來自台灣(紅框處)。翻攝網站
半套按摩
珍珍自稱國立大學畢業,嫌農場工作累,在伯斯市郊按摩店幫客人半套服務。
台灣申請赴澳打工度假簽證人數

專家:騙不了自己

對打工度假政策美意被扭曲,外交部發言人高安說,不針對個案回應。她說,政府跟各國洽簽打工度假協定,是希望國人有更多機會與國際接軌,盼國人善用打工度假真正用意。
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嘆說,女生可能覺得陪酒陪唱沒問題,但一步之差就會開始從事性交易,有可能染病或陷入被剝削控制的危險,「很令人心痛!」她認為此事已涉及人口移動販運,國際刑警該注意。全國家庭協助中心兩性顧問江映瑤認為,有些人覺得出國不會遇到熟人,道德感就比較低落,加上金錢誘惑,於是下海,但即使別人不知道,卻騙不了自己,賣淫者有可能因此瞧不起自己,影響日後面對情感的心態。 

澳洲打工度假簽證規定

開放申請國家:台灣、英國、日本、韓國、加拿大、香港等12個國家或地區
目的:鼓勵度假期間,打工貼補旅費
簽證類別:Working Holiday Visa(Subclass 417)
年齡:18至30歲名額、學歷、語言能力無限制
效期:1年,在特定地區做特定工作滿88天者可申請二簽,延長1年
工作規定:就學或訓練不得逾4個月,不得為同一僱主工作逾6個月
簽證費用:澳幣365元(約9855元台幣)
資料來源:澳洲移民局

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

給我一個旅行的理由


Dear friend,
你有點氣憤,討厭那些自以為出國當志工就多偉大的人,似乎旅行沾上公益就是一件可以炫耀的事蹟。台灣有這麼多需要被幫助的人,你搞不懂為何大家要花錢出國幫別人?
你氣憤的是炫耀,並非討厭別人出國當志工這件事。每個人都有權去選擇他所想要幫助的人,因為大家有不同的「人生使命」要去完成。

在我們的一生當中,難免會遇見喜歡炫耀的人,有人會炫耀財富、人生經歷、想法……,你可以否定一個人的炫耀行為,但不能否定他的努力作為。那些會想要炫耀的人,出發點只是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,絕不是為了傷害他人,他們只是不懂如何拿捏自信與自大。
旅行完回來,我逼不及待的想要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故事,某次要參加演講時,剛好看到有人對著我的演講海報說:這有什麼了不起的,又是一個在賣弄旅行的人。當時我非常訝異,因為只想單純抱持著分享故事而來,我被這件事困擾許久,擔心是否太過自大。
後來,有個朋友告訴我:自大與自信之間就像兩座山頭,謙虛就像座橋樑,可通往兩者之間,你要學會是建橋樑,不是花一輩子的時間在愚公移山。
你會氣憤他人,有可能是出自於忌妒,我們都只會忌妒比我們好的人。你可能會忌妒比你有錢的富人,應該不會忌妒比你貧窮的乞丐吧。忌妒和羨慕也就代表是兩座山頭,你也需要學會建橋樑。當你開始學會謙虛時,也代表開始學習,你才不會一直把自己關在停止學習的負面情緒之中。
你說台灣有這麼多需要被幫助的人,為何大家要花錢搶著出國幫別人?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想完成的使命,你不能因為別人沒有做你心中認為是對的事情而抱怨。如果你真的這麼關心台灣,就應該要動手幫他們做事情,而不是開口幫他們抱怨。
當我離開台灣,回頭一看才發現大部份的人用一輩子的時間花在無建設性抱怨,那些少部份會成功的人都忙於實踐抱負,根本抽不出時間想其他事。
還有,台灣是個很團結的國家,只是常用錯地方。比如,別人看什麼書大家就跟著讀,別人吃什麼大家就跟著排隊,別人罵什麼大家就跟著開口。我經常照鏡子,問自己是羊還是牧羊人?因為動物和人的差別在於獨立思考能力,我們該學會判斷,但不能評斷。
我常被問到為何要去印度垂死之家當志工,自己也答不出個所以然,只知道這似乎是個使命,就像冥冥之中注定好的,我只是讓自己順其自然的去完成這件事,並沒有多偉大的理由。
某次,我問了一位西班牙志工朋友:為何要來?他回:為何不來?
他的答案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。
當志工得到什麼?我學會付出。這裡讓我熟悉死亡的味道、死亡的聲音、死亡的溫度。能和一群「找」死的朋友,在「尋」死的道路上付出愛,重新詮釋死亡的定義。之後,學習重新建構人生的價值觀。
當你懂的開始幫助別人,也就懂的開始幫助自己!
『不去旅行的人有一百萬個殘酷的理由;去旅行的人只需一個堅強的理由。』

是逃避?還是更接近自己?


Dear friend,
謝謝妳的來信,原本妳只計劃去印度一個月,現在卻要多待上半年,妳的印度行肯定給妳許多改變。前陣子妳很難過,因為和男朋友分手,之前妳想獨自去印度散心,問我該不該去,當下我沒有給妳答案,我希望妳能自己做決定,很開心你做了一個最適合妳的選擇。
每個在路上的旅人都是病人,大家都有自己的「病因」,有人是因為愛情、家人、事業、人生。但你知道嗎,每位病患的親人都一定會叫他們待在房間裡養病,親人會苦口婆心告訴你:醫生一定可以幫助妳,只要妳乖乖躺在床上休息就好。但當妳沒有變的更好時,親人付出越多,其實越令妳難過,因為妳不想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傷心,因此,妳有可能會更討厭自己,恨自己如此軟弱。最後只能像個小孩躺在床上,獨自看著天花板日度一日的難過。

最好的醫生肯定不是關在白色巨塔裡穿著白袍只懂幫妳開藥的人,他們也許能治療妳的血肉之驅,卻無法治癒破碎的心靈。最溫暖的醫院、最好的醫生、最健康的藥都在家門之外的世界。世界是一座最有趣的醫院,每個陌生人都是最棒的醫生,最好的藥就是妳可以為一件小事而感動,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位不害怕並且勇敢的病人,這一切才會有意義。
出門前,我很焦躁,因為身上背著巨大回憶包袱,許多傷痛壓的我喘不過氣,我曾試著要去解決,但常常徒勞無功,這種反反覆覆的攪拌過程,加速我對人生的無助感,我甚至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……
我曾經懷疑自己的旅行到底是否只為逃避,因為這個社會告訴我無論再痛苦的事都要堅持下去。我也一直在旅行途中思索這件事,直到我真的要結束旅程時,我才找這個答案,堅持對的事,再苦都不累;堅持錯的事,又苦又累。
當妳出去久了,某個妳最害怕的事就會像水中的雜質會自行沉澱,此刻妳才會清楚看見它的原貌,開始認識它,妳也就開始懂的用另一種語言與它溝通,漸漸的,它會從敵人變朋友,從討厭變喜歡,從害怕變勇敢。
為何當初我沒有給妳答案,因為我不想妳聽信別人的話而去做任何決定,沒有人比妳還了解自己,沒有人可以比妳更有資格做任何決定。我們都希望別人給我們明確答案,而我們也一生拼命找答案,但人生的重點絕不在答案本身,而是努力追尋的過程。一個過程只能有一答案,不同過程就能有不同答案。
當你在旅行的沉澱過程之中有所體悟時,妳就不會再執著於答案本身了。
很多人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讀了許多有智慧的書,但不上路去實踐,智慧只不過就是一顆絆腳石,還有可能要花三輩子的時間去搬開這顆石頭。
很開心妳要繼續旅行下去,因為你開始懂得如何繞過石頭,而不是執著在搬開石頭。
『唯有抽離熟悉的環境,放逐到遙遠的世界,才有可能越接近自己。』
本文轉載自:藍白拖(7年級背包台客 30萬1年玩遍13國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fbid=463732223661028

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

震撼!「火焰」背包客壯遊澳洲 萬丈懸崖上耍特技

草莓族」這個形容詞,放在許多七年級生身上,已經完全落伍了。在社會風氣不斷改變的過程裡,許多台灣年輕人除了「打算」自己的未來,更有人選擇勇敢放手一搏,隻身一人前往外地「打拼」,試著在國外殺出一片屬於自己的「火海」!


▲「火焰背包客」連掌旭,是台灣少數的專業「火舞師」。(圖/連掌旭提供)


「一切的困難都是來自於你的決心和熱誠是否足夠,不要害怕,就有可能踏出世界。」今年26歲的七年級生,綽號「連長」的連掌旭,就是選擇隻身前往澳洲打拼的年輕人。不過,和其他人不同的是,他選擇用「火舞」壯遊澳洲,展開一路探勘世界的旅途。

曾在新加坡駐場,也曾在台灣各地表演的「連長」,16歲那年第一次看到童軍團表演火舞,就為這個非常「酷炫」的技藝深深著迷,於是開始一路與火相伴的人生。在學習火舞的過程裡,連長曾經受傷、挫折,表演中不小心失手的火炬甚至曾經將身體皮膚燒到二度灼傷,但他並不放棄,反而更堅定自己的夢想,在各種場合演出,盡情揮灑年輕的執著和狂熱。

不過,2011年發生在台中夜店,因為火焰表演釀成嚴重的失火案件,一度引起社會「封殺」火焰演出,也導致原本靠「火舞」表演的連長,突然間失去大量邀約,生活遇到困難,「我知道未來還會有人願意繼續邀請火舞師表演,只是,我變得很不安,開始想未來自己該怎麼辦。」從連長的語氣中,傳來對於未來生活動盪的飄浮感。

經過一段震撼和低潮的連長,很快從沮喪中想起過去巡迴表演火舞時,一直藏在心中的環遊世界夢想,「既然現在發生這樣的狀況,不如我就離開台灣,走向世界吧!」因此,他收拾表演火舞的一切道具,在短短半年內重新整理自己,出發前往澳洲。



▲在台灣一度感到對未來困惑的連長,決定前往澳洲旅行。(圖/連掌旭提供)

只帶六萬元、英文不通的連長,抵達布里斯本一個星期後,卻發現在澳洲,不是人人都可以站上街頭表演,無奈的他只好加入打工度假的人潮,進入番茄園採收番茄。許多同伴在相處過程中,發現連長的專長是「火舞師」後,轉而開始鼓勵連長,用火舞在澳洲謀生,賺取旅行的費用。

經過一連串比手畫腳的「審核」在澳洲考取「危險級火舞街頭藝人」證書之後,連長便開始以「火舞」環走澳洲,一路走遍東岸各大城市,在每個城市街頭以火舞演出。重新撿起火舞棒的他,站在夜晚火焰的照映之下,神情顯得專注而動人,彷彿向所有觀眾說著,「這是我一生的夢想,你願意停下腳步來,看看我的夢嗎?」

 
▲神情顯得專注而動人的連長,彷彿向所有觀眾說著,「這是我一生的夢想,你願意停下腳步來,看看我的夢嗎?」(圖/連掌旭提供)


「你很棒!」在一次演出結束後,有個人走向連長說出這句鼓勵的話,當時對方眼神中散發出敬佩的光采,說完以後便隨即離開,連長收拾表演道具的時候,發現捐款箱裡竟然放著一張50元的澳幣。「50元,將近台幣1500,我當時真的很感動,因為大家投的都是零錢。那是一種很深刻認同和鼓勵。」

為了記錄完成夢想的旅途,挑戰更多的可能,連長在澳洲的各個角落拍下自己的「火舞」影片。走過受傷、失意、挫折的他,在旅行的過程裡重新打開自己、看向世界,希望能在未來,也能站在世界其它角落,仍不放棄自己的夢想。

「不管未來怎麼樣,現在我已經知道,『火舞』會存在我生命裡,不會再讓我害怕失去,因為對我來說,這已經是個永遠不會消失的夢了。」連長的語氣裡,傳來對夢想無限的堅持。



▲為了記錄完成夢想的旅途,挑戰更多的可能,連長在澳洲的各個角落拍下自己的「火舞」影片,告訴每個人,夢想只會存在生命中,不會消失。

原文網址: 震撼!「火焰」背包客壯遊澳洲 萬丈懸崖上耍特技 | ETtoday旅遊新聞 | ETtoday 新聞雲 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20828/94353.htm#ixzz2LmSFWM3P
Follow us: @ETtodaynet on Twitter | ETtoday on Facebook

寫給七年級


1.我們可以有什麼的生活?
今年,我二十九歲,二年前回國後,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十個月後離職。
一個人在台北,每天超過八小時以上在鍵盤上揮舞,打字的速度永遠趕不上腦袋運轉速度,整隻右手經常要送去維修。
起初一個月,心情很糾結,快要三十歲的男人,沒有車、沒有房、沒有存款,還沒有了固定收入。身旁同年紀的朋友,都努力找錢、找房、找婚姻,說他們生活單調嗎?但這樣也沒什麼不好,有時還挺令人羨慕。

問了一圈朋友,到底工作是為了什麼?真的只是混口飯吃?答案很多很複雜,但沒有一個能進入我的心。
每天看著報章媒體大言不慚的在評論六年級很辛苦,七年級不吃苦,八年級受不了苦。似乎要活在台灣五零年代,努力才會被歌頌。而我們七年級拼了命撞得頭破血流,灑出來的不是血,而是包廉價的蕃茄醬汁。
雖然看似一無所有的我,還是有地方住、有飯吃、有體力,如果硬要說是幸福,也只稱的上是「平價」。
七年級的生活,很瘋狂、很刺激、很理想、很無奈、很有意思。
2.我們都把生活想的太美好
過去,求學時候,補英文、補數學、補才藝,腦袋的問號愈補愈大,總認為出了社會可以有好生活。
現在,工作時候,補朋友、補感情、補負債,人生的不明確愈補愈怕,總認為進到更好的職場可以有更好的生活。
二十出頭剛出社會,沒有什麼好怕;
三十出頭重入社會,好怕什麼沒有。
前幾天有位收入不錯住在天母的友人,進到便利商店看著兩位小妹妹拿著二十八元,趴在地上討論該買什麼糖果好,臉上帶的笑容比糖果還甜,還純真,還簡單。友人說:我們這麼努力追求成功目標,笑容卻離我們愈遠。
也許,不要把生活想的太美好,不要太多慾望,更懂享受眼前的簡單生活。
3.品嚐「熬」的過程
學生熬久,總有天會變老師;小孩熬久,總有天會變父母;職員熬久,總有天會變老板。
人生好比熬湯,「時間」如同火侯,大火容易焦,人生太早成功容易驕傲;小火不易滾,如果太慢成功容易沒耐心。
七年級一無所有的我們,也許壓抑的最多,但也最有力量去改變社會的一群。助跑距離愈長,跳躍起來的爆發力愈強;可能我們已傷痕累累,早就被打倒,但早點倒地,才更有體力早點爬起來,一個人不畏懼失敗才叫真正的成功。
也許在國外成功就只需一年,在台灣可能要十年,同樣都是成功,但大多數的人寧願要外國人的認同,連掌聲也想要「世界級」。
走出台灣,有時在其他國家的世界地圖上都找不到家鄉土地的名字,那又如何?我們不都流著台灣的血嗎,都能當個活生生呼吸的動物,還怕大家看不見?只怕嘴巴有台灣,心中沒有它。
台灣不是沒有機會,而是機會太多不知該如何選擇;不是七年級沒有理想,而是太多理想更容易受傷。
七年級,不能再靠單打獨鬥,不能再一成不變,不能再妄自菲薄,要懂的用智慧「熬」出頭。
4.我們需要的是改變
台灣一直在改變,只是變的更亂、更奇怪、更不公平,但我們不能否認它的改變。
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滿意的體制,有人更容易抱怨,更容易忍受,更容易批評,我們改變成一個連自己都討厭的人,卻渾然不知。
如果讀書只是為了讓你變的愈討厭知識,為何要讀書?
如果工作只是為了讓你變的愈討厭付出,為何要工作?
如果出國只是為了讓你變的愈討厭台灣,為何要出國?
七年級要改變,需要一點「理性的叛逆」。
如果我們討厭校園裡頭的知識,那就憑自己的本事出校外求知識。
如果我們討厭職場裡頭的付出,那就憑自己的本事離開職場創業。
如果我們討厭自己出生在台灣,那就憑自己的本事移民去國外。
改變一樣有風險,有可能更好,有可能更槽,重要的是讓自己更有勇氣去承擔改變後的風險。
5.你敢不顧一切的做想做的事嗎?
在東南旅行時,遇到一對夫妻,他們非常羨慕當時一無所有的我,他們告訴我:三十歲前一無所有,三十歲後才不怕它。聽到差點暈了過去,怎麼可能會有人羨慕一無所有的人,那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年輕的可貴,反而覺得這是一個最棒禮物。
年輕時不顧一切去追求想要的,可能是為了出人頭地、為了愛情、為了自由,這算是衝動嗎?我想是的。人生不就一次十八歲,如果不為了心愛的人而努力,可能就再也沒機會了;人生不就一次二十五歲,如果不好好在職場打拼,可能就再也沒機會了;人生不就一次三十歲,如果不好好旅行一次,可能就再也沒機會了。
不顧一切為的是什麼?很簡單,就是不想留遺憾羆了。
6.夢想,不要太早實現
我二十五歲的夢想是當藝術家,一直以為這個身份才可以改變世界,幸好夢想一直沒實現,三十歲才發現,改變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,如果太早實現,可能會局限未來。
以前很多的夢想,都覺得達不到,真的完成一項後,才會發現所謂的夢想是「令你害怕的事」才叫夢想。當你願意給自己機會去正視害怕,才有機會達成夢想,如果你連眼前的敵人都不知道在哪,要怎麼擊倒它?
你想要很多夢想,就會有很多令你害怕的事,也就代表敵人愈多。但敵人愈多是好事,因為打不倒你的敵人只會使你變的更堅強。
早一點實現夢想需要運氣;晚一點實現夢想需要勇氣。
未來的夢想是,把文字寫好,順著自己的心,做一件會令自己開心的事。
今天,字寫完了,依然一無所有,我只是一位比別人晚點放棄夢想的七年級生。
本文轉載自:藍白拖(7年級背包台客 30萬1年玩遍13國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fbid=508412019193048

旅行可以當飯吃嗎?


Dear friend,
你非常熱愛旅行,想要當導遊或是旅遊產業,問我該如何選擇?
吃飯可以當興趣,興趣可否當飯吃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
一份可以玩又可以賺錢的工作是絕大部份人的夢想,我們都曾努力想要做一個自己有興趣的工作,當然,我也曾試著想要投入旅遊相關產業,因為我愛玩,以為只要愛玩就適合旅遊相關業,一直到我旅行途中遇到一位台灣朋友改變了我的想法,他是一位從事十多年旅行社的導遊,某次他用感慨的語氣對我說:「我以前也和你一樣是背包客,自從我當上導遊,當旅行變成一份職業時,就多了一股責任;當旅行變的隨手可及時,就也不再這麼珍惜;當旅行變的不再遙遠時,就不再嚮往遠方。」
我重新思考是否要和旅行保持距離,它到底要成為興趣又或者是職業?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思索這件事。之後,我寫了封信問那位導遊朋友,問他是否該投入自己所喜歡的事情?他回說:「你最喜歡的,並不代表最適合你!」這句話當頭棒喝,我不再問自己喜不喜歡旅行產業,反而問自己適不適合。
許多人都曾經陷入一種「選擇性的膠著」,因為衝動和理智往往存在於一條模糊的界線,當我們都不敢越界,當思考的時間越久,越導致跳脫不出框框,思維也就被黏在框裡,不敢做出抉擇。
當我把自我的膠著撕開時,我開始問自己:我為什麼旅行?
原來,我喜歡旅行是因為不想被局限,我想忘記時間的重要性,我想隨時離開一個討厭的城市,我想隨時做一些瘋狂的事。我知道這些答案時,就了解自己不適合當導遊,也不一定非得要投入旅遊產業。沒有人說喜歡玩就一定要去旅遊業、喜歡看電影不一定要去拍電影、喜歡音樂也不一定要當歌手。
我才慢慢發現旅行是一種「純粹的突破」,不同的身份藉由旅行達到目地。比如,業務員每天外出拜訪客戶、音樂家四處移動蒐集聲音、攝影師用相機按下快門,這些人都只是藉著移動來突破自我。當你把旅行的界線拉大時,你就不在執著於旅行本身,單純只是不想讓自己過的一成不變。
後來,回國後,身邊的人都建議我喜歡旅行可以去當導遊,我會理智的說:一個人玩和一個人帶著一群人玩是不同的,因為前者是對自己負責,後者是對一群人負責。
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有趣的工作可以讓你旅行,除了你所知道的航空旅遊業之外,你可以當工程師到世界各地研發新產品、你可以當作家到處創造文字作品、你可以是一般的小職員,利用員工旅遊去打破你單調的生活與工作,好讓自己有信心重返回崗位,去創造更不一樣的生活方式。
旅行如同一場考驗,是讓你學會如何看待自己生活的態度,當你找到自己生活的態度時,也就懂得如何在人生中選擇最適合你的答案!
『「旅行」沒什麼值得驕傲的,真正值得尊敬的是對生命的「履行」,並且永遠對自己真誠。』

何謂旅行?


一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問我:我常聽你說起旅行故事,可是旅行到底是什麼?
我說:你的一舉一動就是旅行啊!
年輕人:可是我怎麼看不到?
我笑笑回答:空氣很重要,但你看不見空氣;旅行就像空氣一樣,無法光靠眼睛察覺。旅行在你裡面,也在你外面,你生下來在已知的世界旅行,死後在未知的世界旅行。

年輕人:我一直以為要去看大山大海,像你一樣背著大包出去才叫旅行。
我說:這是旅行的方式之一,並非唯一。去過比較多美麗的地方,不一定會有美麗的心。如果你有美麗的心,任何地方都是美麗的,你就不會過於眷戀其它地方的美麗。
旅行就像拍電影,你可以砸大錢拍史詩鉅作或是花小錢拍微電影,一部感動人心的電影並非一定要有震撼的場面,有些熟悉的溫馨小場景,更能使人真情流露。難到所謂的壯遊就一定會有驚天動地的改變?小旅行就不能稱的上是壯遊嗎?還記得登入月球的阿姆斯壯「我的一小步,是人類的一大步」。你的一小步也可以是跨出自我的一大步。去了那裡不重要,重要的是去完之後得到多少。
當被問到:旅行重要嗎?
我會反問:旅行不重要嗎?
嘗著著把自己當成是候鳥,你的遷徒行為可視為是旅行也是工作,如果沒有藉由這些漂泊方式,你可能就無法生存。當然,候鳥根本無法花時間去思考要不要隨著大家遷徒。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需要藉由不斷的旅行而獲得生存的可能,但唯有人類這動物會質疑自己該不該旅行?
如果有天年輕人把旅行視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,或許就不會執著於旅行這件事。
『工作是為了填飽肚子;旅行是為了填飽腦子。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