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台灣「台勞」議題炒的沸沸揚揚,台灣新聞總是喜歡穿鑿附會,把標題下的很聳動,立場見仁見智,我倒不是很在乎。從字面上看來,我現在的確是在澳洲從事台灣人眼中所謂勞動階層的工作,但是我過的生活卻不是台灣人想像中的那種很辛苦的「外勞」生活。其它台灣背包客過的怎麼樣,我不知道,只能以自己為例來討論這件事。
  我現在在澳洲中心點:艾莉絲泉Alice Springs的旅館當房務人員(housekeeper),這是我來澳洲的第一份工作,大多數的旅客來此是為了離這裡五個小時車程遠的艾爾斯岩Ayers Rock/Uluru,旅館有淡旺季之分,但是差別不會太大。一個禮拜工作六天,大多時候都是九點上班,每天最少工作四個小時左右;時薪方面,對背包客來說算是不錯了,週六日又分別加薪,遇到國定假日更是躺著賺(尤其澳洲國定假日又特多),還有額外的退休津貼;做housekeeping另外的好處就是,省了很多買日常用品的錢,三不五時就會撿到,有時候客人留下來的食物都歸我們,甚至還會撿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,有時候我們都要為此開豐年祭咧。我每週固定的開銷就是房租和電費,雖然三餐自己解決,但是不用擔心會把自己吃垮(所以才會越來越胖阿)。澳洲的工作大環境很好,只要你有一份工作,生活開銷都不會是問題,存錢也很容易。
  澳洲的外來背包客很多,來自世界各國,或許是亞洲人從小被灌輸的思想觀念,對金錢方面也相對看的比較重,大多數的台灣背包客會希望離開澳洲後,還能帶一筆錢回家,其他歐洲國家的背包客多半是為了澳洲的太陽來的,賺了錢就到處玩。今天我和五個歐洲的背包客一起聊天,各自說了走過澳洲哪些地方,他們都很驚訝我哪也沒去過,就這樣在同一個地方工作了六個月,對他們來說有點難以理解為什麼賺了錢不去玩,他們對亞洲人的印象就是太嚴肅、太拼命了。
  我來澳洲的第一站是柏斯,那也是我接觸台灣背包客最多的時候,大家的第一個問題幾乎都是:你來澳洲的目的是什麼?答案大概也都分為:存錢和放鬆兩個。對我而言,我的當務之急是還清學貸,剩下的錢再拿來支助我下個旅程。我承認錢是我來澳洲的一大原因,但前提是我有學貸,不然我真的覺得我還年輕,沒什麼好忌憚的,要玩就該用力的玩。
  最近讀到其中一篇報導,呼籲來澳洲打工的年輕人不要被物質化了。其他人我不知道,但是在澳洲的生活,反而讓我不這麼物慾了(還是因為我在鳥不生蛋的地方沒得買?)我認真的在享受生活,下了班換個衣服便去外面曬太陽,雖然還是離不開電腦,但是「上網」這件事已經不再是我生活的重心了,一天之後剩的時間上網看看,follow一下台灣的資訊。反觀以前,在台灣總是坐在電腦前,剩的時間才拿去做其他的事情,三不五時就要網拍、逛街一下,從美國打工回來,買的也都是coach名牌包包(結果現在還不是姊姊坐收漁翁之利),現在想想,我真的用不到那些名牌包包呀!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,我寧願把那些錢拿去旅行。
  做學生的時候,社會課本上總是告訴我們:台灣是個島國,接受四面八方外來的影響,造就我們多元化的社會。但是走出台灣後,我才發現我從前接受的教育有多麼的封閉,封閉到讀書是唯一出人頭地的方法(讀書很好,但不該是唯一的選擇)。高中畢業後好像沒有其他的選擇,有問題的人才不上大學,現在回頭想想,就連大學的科系也不是我的興趣呀!我不會說我後悔讀大學,只是思考「為什麼」而已,以前總是被教導著要放眼未來,所以「現在」是拿來努力讀書的。出走後,我遇到了很多不同國家的人,他們大部分學歷只到高中,有些甚至沒畢業,但我真的不覺得他們懂得比我少,尤其是在生活方面,很多的「謀生技能」是我在課本上學不到的,如果今天流落荒島,我大概只能等死吧。
  台灣很好,但是台灣也很不好。那些改變不了的教育方式、政黨杯葛、社會亂象,讓我很不喜歡台灣的生活;但是我必須要說,不管我旅行到哪,看了多少美景,最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台灣,我想念臺灣人的熱情、台灣的美食、和三五好友一起瞎聊的日子,還有家的溫暖…。
  小時候曾企圖想要改變這世界,現在我卻很泰然的接受世界改變我。
轉自: http://www.backpackers.com.tw/forum/showthread.php?t=843212
 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